(以上圖片來自健保署臉書網頁)
最近這幾天討論度最高的新聞應該就是健保署關於健保醫材新制,也就是醫療行為當中一些所需要用到的醫療材料,健保署關於自付差額的醫材所設的價格上限限制。
所以什麼是自付差額的醫療材料,簡單來說就是針對有特殊功能並且價格較高的健保特材採取一部分費用由健保給付,其餘的費用則由民眾負擔。而這次預定要推行的新制政府訂定的八大項特殊器材就是要設定天花板價格上限的對象。
不過重點就在於此,這一些品項幾乎都是必須植入人體內而且必須確保品質的特殊醫療材料,所以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尤其是在醫界引起很大的反彈,到底制定政策的政府與反對的另一方,雙方的分歧點在哪裡呢?
對於政府來說認為同品牌同功能的這類自付差額醫材,曾發生不同的院所有不同的收費價格而引起一些醫療糾紛,所以藉由設定價格的上限來保障民眾的權益;然而對於醫界來說自負差額的這一類型醫材價格高低不能單單只看醫材的本身功能,而是要看每個醫療院所的議價能力以及醫師的技術與醫院所提供的設備等因素來考量才公平,再來這樣設定價格上限的政策會不會造成進口這一類醫材的進口商退出台灣的市場?也引起正反兩方的辯論
那麼民眾的看法是什麼呢?
拿鐵來講講自己老媽的經驗,拿鐵老媽從年輕時就是高度近視的眼鏡族,所以到了後來因為年紀老了得了老花眼以及白內障等等的眼睛問題,到了後來必須手術來更換人工水晶體以維持日常生活的品質,當然當時也面臨了要裝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還是要自負差額裝功能比較好的人工水晶體。
對於拿鐵來說,自己還算是有一點能力來負擔這樣的手術費用,所以對自己的老媽當然希望她本身能夠接受最好的醫料特材,所以拿鐵老媽當時裝的是多焦點的人工水晶體,就是除了白內障的部分,就連拿鐵老媽本身原有的近視以及散光等等眼睛問題都不用擔心了。
對於拿鐵來說當時考慮的最大重點價格反而不是在第一位,醫生本身的手術能力以及醫療院所的設備品質,最重要的是術後的檢查保養與品質維護才是拿鐵在意的最大重點
所以在健保署的臉書留言裡不少網友也留言表達對於這樣政策的憂心,原因就在於必須植入人體內而且必須確保品質的特殊醫療材料,並不像是在大賣場買東西一樣的消費行為,而是關係到人體健康安全的醫療品質維護,而設立所謂的價格上限是否能夠維持每個醫療院所的醫療品質呢?是不少網友擔心的重點之一
所以健保署這一個政策一宣布並公告為何要實施的立意過程當中,就引起醫界覺得被汙名化的反彈,拿鐵覺得政府有一點必須先要想清楚的是這個政策它是要扶助經濟的弱勢,還是只是要避免民眾當所謂的冤大頭?政府在這一方面可能還要多方討論與溝通,否則在政策的討論上可能又會更加的複雜化甚至牽扯到所謂的社會貧富階級問題性
所以對於逐漸進入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自付差額醫材設定價格上限這一個政策不僅單單只是影響到醫界,是否也會影響到你我日後的生活呢?這一點值得我們好好觀察囉!
留言列表